Drive to Survive 3:照辦煮碗帶更多的錯過

Drive to Survive 3 (Photo: Drive to Survive 3 影片截圖)

不經不覺,Netflix 開拍的 F1 紀錄片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 系列(以下簡稱為 DTS)已經推出第三季。從第二季所見拍攝手法已經走不出既有的模式,來到第三季本來有一些更難得出現的素材有利突破,但感覺上製作團隊仍然未有好好把握。我在 24 小時內一口氣煲完 DTS 3,來到第 10 集的最終章終於小睡了一陣子。

(以下內容會透露劇集的部分選材)

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 (Season 3) | Official Trailer | Netflix

致命傷:「文戲」變成了主線

當初 Drive to Survive 開拍的優勢在於 Netflix 拍攝隊伍可以直接走入 pit、paddock 現場拍片、收音,將賽場以外最真實的內幕呈現給觀眾,比擠在封鎖線外的大會鏡頭看得更多、更深入。強隊在第一季不願意開放自己的 pits 與 paddock 禁區,首兩季集中講中、下游車隊的掙扎是正常結果,得出來的效果亦不錯。但始終已經來到 season 3,觀眾難免會期待有新的手法、新的火花。

2020 賽季本來就是動蕩的一季,DTS 3 第一集講完賽前冬測就已經要交代疫情對開季的影響,結果整整第一集都沒有真正的賽車片段。這既是客觀條件的限制,亦不自覺地折射出全季的走向。

DTS 3 以接近全知的角度解釋了 Haas 車隊最終決定放棄其中一位合作多年的車手(但非完全解釋到全部兩位)的原因、揭示了車隊之間的暗鬥(紅牛主席 Christian Horner 可以直接向平治總監 Toto Wolff 讚美平治新推出的 DAS 系統,但亦隨即表示自己一定會向賽會抗議),亦首次涉足 F1 界的重要環節--「公關」,但當這些「文戲」的比例多到某一地步,便覺得會反過來削弱了賽車本來應該要呈現出的動感與刺激感。

剩下來較為深刻的比賽片段,就只有羅利斯(Lando Norris)在奧地利搶上頒獎台、保達斯(Valtteri Bottas)從排位賽開始智取俄羅斯站、意大利站陸克萊(Charles Leclerc)撞欄後一度短暫「斷片」,以至最後幾圈辛斯(Carlo Sainz Jr.)死追加斯利(Pierre Gasly),當中後者因為要分別用作交代加斯利「下放」Alpha Tauri 與辛斯過早張揚來季轉投法拉利兩條故事線,結果相關的比賽片段在 DTS 3 中重播了一遍。(兩邊採用的 footage 稍有不同,但仍然是大同小異)我不肯定假如影片有更長的製作期去重新鋪排的話,能否將這個看來頗為浪費 air time 的硬傷稍為改善一點。(後記:很遺憾到了 DTS 4 首兩集仍有這種情況)

Drive to Survive 3 所揭示的 F1 老問題

世上有一種懲罰,能夠令各方都感到不滿。(Photo: Drive to Survive 3 影片截圖)

不是說「文戲」不好或者沒用,只是的整體觀感上 DTS 3 像給「文戲」所壟斷。「文戲」自有它不能抹殺的作用,而在 DTS 3 中經由「文戲」交代的 F1 politics 就是一級方程式幾十年來的一個重要元素。斷斷續續留意了 F1 近 30 年,有一個老問題總之揮之不去,就是 F1 那套像霧像雨又像花的罰則。罰還是不罰、幾時罰、怎樣罰,總覺得沒有準則,很視乎當時在位者怎樣說。看 Senna 會覺得是一男子在幕後亂來,到了 DTS 3,只不過變成了由一堆人亂來--Racing Point 購買了平治剎車系統資料再研發出一輛「2019 年平治託世」的「粉紅平治」,還有平治開發的 DAS 系統,兩宗事件在性質而言都只是「規例上沒有說明不准,只是大家不太想見到它出現」,但為甚麼前者是車隊罰錢、兩位車手各扣 7.5 分(在一場比賽中跑第六會獲得 8 分),相關設定卻可以沿用下去,而後者則同樣是「期間限定」獲准在 2020 年賽季使用之餘,車隊又不需要面對其他罰則?

有專家說今次 Racing Point 的判罰解得通,但如果再有下一次呢?

再講到法拉利在引擎用油的過程中出術這宗跨年度重大醜聞,賽會竟然可以私下跟法拉利簽下協議便前事不究,那我便要問:1997 年舒密加在最後一場蓄意撞向韋侖洛夫,賽會隨後閃電決定取消舒密加全季積分、褫奪全年總亞軍銜頭,難道是當時賽會有人一時意氣用事胡亂判罰嗎?

我歷來所見的法拉利車隊,都只是一班負責燒完銀紙之後就無所作為的小混混,只不過當年有位名叫 Michael Schumacher 的人習慣了做每件事都全力以赴、順手拉上一把而已。法拉利主動認罪之後在 2020 年徹底墮落,正如 Christian Horner 在 DTS 3 中所講,是 self-explanatory,而威廉士前副主席 Claire Williams 的一句 no sympathy 亦完全代表了我的意見。我所關注的始終是 F1 裁判「手勢」的連貫性:就算有心人把近代 FIA 的判罰按所犯事件性質、懲罰方式重組一遍,相信都不會梳理得出背後的理念和準則,F1 罰則複雜、多變,長遠而言是吸納新觀眾的障礙。

沒收錄的重要內容實在太多,亦太重要

DTS 3 因為要交代阿邦(Alex Albon)與辛斯在紅牛一隊、二隊之間的「升學就業」問題,紅牛的主將韋斯塔本就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閒角。這種取捨方式間接令 DTS 3 省略了韋斯塔本在 F1 70週年格蘭披治(即 2020 年的第二場銀石)的「年度超車」--綜觀 DTS 系列的一貫做法,他們就算沒有第一手的獨家角度影片,也會使用大會 footage 去補充場上的內容;但結果是「F170」這場不論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都很有里程碑地位的比賽在 DTS 3 沒有了影,對我而言是一次大錯。

威廉士這支季中易手的老牌私人車隊在 DTS 3 又是幾乎隱形。可能正是因為易手而導致一些早已安排好的拍攝協議泡湯(再天馬行空一點去想:難道是要把材料留給 Williams 拍續集?但原來通通猜錯),但客觀上又製造了一個缺憾:羅素在 Sakhir GP 頂替染疫的咸美頓幾乎一舉奪冠(也不要提全片都沒有介紹 2020 年的「COVID 替工之王」侯根堡 [Nico Hülkenberg] 了),賽後羅素身心俱疲呆躺場邊的一幕傳遍世界,DTS 3 卻只是播放了相關的一系列平治維修站災難時刻。DTS 3 選擇在 2020 年略過了韋斯塔本與羅素兩位 F1 未來希望的重要時刻,有關咸美頓染病的一段只是做了基本交代,但在第 10 集卻花了不少時間去講咸美頓在 F1 圈中幫手推動 Black Lives Matter,可以預計不消若干年就可以證明這是一系列很短視的編採決定。

意大利站頒獎禮過後,大會 live camera 聰明地一直捕捉久久不願離場的加斯利,DTS 3 則完全沒有提及。

就算有收錄都捉不準重點所在

當時又有誰會猜得到哥桑可以自行爬出來?(Photo: Drive to Survive 3 影片截圖)

從獲知 Drive to Survive 會有第三季開始,相信不止我一人會一早認定全季的焦點將會落在巴林站哥桑(Romain Grosjean)的「世紀一撞」。本來我認為這是一個天賜的切入點,去回顧 F1 多年來的安全、保護概念的演變與進化。哥桑及其 Haas 座駕以 53G(其後的正式報告更正為 67G)衝力插入舊式金屬防撞欄被困,在火海中自行逃出駕駛艙並跨過防撞欄撿回一命,是 F1 歷年陸續推出 HALO、HANS、特別設計油缸、防火衣、medical car、逃生演習等多項設計與措施共同發揮作用的成果,是完美得來大家不會想在現實中發生的教材級示範。而 DTS 3 則只能保留到賽道工作人員、醫療人員奮不顧身救人的即時可見元素,再配合首次曝光的正面視角畫面肆意渲染意外現場的恐怖氣氛,事後的訪問內容亦與早前發佈過的相若(卻又偏偏欠了「想到了 Niki Lauda」這個重要的 sound bite),整體而言現時所見的鋪排只是從官能上滿足了觀眾的嗜血心理,至於整件事在 F1 歷史中的地位,我認為 DTS 3 是沒有正式處理過的。

從 F1 在 2018 年確認賣盤給美國 Liberty Media 起,已可以預計像 Drive to Survive 這類的影視材料會繼續出現。當 DTS 系列拍到第 3 季,可能對於新市場的受眾來說仍然很吸引,但對於我這些「老鬼」來講,與其想無了期繼續按賽季拍下去,倒不如認真思考一下接下來還應該拍甚麼。我不想再出現第 9 集把劇情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到第 10 集卻又變回左拼右湊的反高潮。

優雅地埋身肉搏,不論對競賽本身以至影視作品都是至關重要的元素。(Photo: Drive to Survive 3 影片截圖)

(寫於冼拿 61 歲冥壽)


鈴鹿F1朝聖之旅

在電視屏幕前斷斷續續看了F1賽車30年,一直有個疑問:假如只是某一車手的鐵粉,而他在第一圈還未跑到你面前便已經出局,餘下的時間將要怎樣捱下去?

When did the lights go out

三十年前,買一本汽車雜誌三十元,裡面講F1的就只有數頁,附帶而來的便是那些ABS、風阻系數、四輪碟剎等基礎概念。如今一本全賽車的雜誌逆市而生,頁數少得多,但整本都是寫賽車,大家只擔心這個年頭刊印實體雜誌會否賠盡老本。

Loading…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and/or tr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