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 70th Anniversary Grand Prix 值得收藏,當然不是因為它給定義為一級方程式賽車 70 週年的官式紀念賽,而是,它竟然神奇地把 F1 本來最引人入勝的元素一次過召喚回來。
可以想像:假如沒有疫症,英國站按原定計劃跑完,韋斯塔本(Max Verstappen)終於找出了自己跑得最快的 setup 組合,但已經於事無補——又要趕下站了(原定匈牙利站在英國站後兩星期舉行),貪求最快圈速的 1 分而失去天降的冠軍,得到的數據和經驗到了下一年的銀石可直接參考的卻恐怕已所剩無幾。
今年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劇本:韋斯塔本跑了一場發現自己跑黃胎(C2 compounds)最行,所以一星期後在排位賽 Q2 堅持用白胎(同屬 C2 compounds)應戰。(第二場的「白胎」質料等同上一場的「黃胎」,而頭十位造出 Q2 fastest lap 的車胎又要用作正賽起步用,夠混亂吧?我一直認為賽車以外的設定、規矩安排過度精細 [有時甚至覺得無理可循],會直接減弱觀眾即場分析賽事的能力,是令 F1 吸引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罰則的「靈活多變」則是又一長年死症,詳見另文。)當血肉之軀累積下來的經驗終於可以稍為追上機械、電腦與人工智能,再配合以下本來大家都很需要的觀賽元素,這場 F1 70 週年格蘭披治變得異常精彩。
前列車手多次正面交鋒
多年來觀眾都嫌 F1 超車鏡頭少,於是賽會把麥拿侖(McLaren)發明的 “F-Duct” 轉化成受規範的 DRS(Drag Reduction System),生硬地提高後車超前的機會。但平治(Mercedes-AMG)壟斷 F1 多年,就算法拉利(Ferrari)通常在積分榜上可以撐半季,但一回到場上,兩隊真正交鋒的場面仍不算多。平治只是在跟自己競賽,與其他的車拉開了大段距離,各自修行,故所謂增加了的超車次數,很多都只是出現在 overlap,或中游車手之間的鬥爭。
今晚利用了實證搞清楚,大家最需要的始終是前列車手的正面交鋒(尤其是爭第一的時候)。你看,只要前列的車鬥得難分難解,鏡頭就會自然給吸引了過去;而當獲分配的 air time 多了,觀眾亦自然更能投入前車的競爭。(平治就曾經投訴 air time 太少,影響到車身廣告的曝光率,但這是又要雞與蛋的問題了。)
慣性依賴入站超車之餘仍要靠個人能力
(Verstappen: ) This the only chance of being close to the Mercedes, I’m not just sitting behind like a grandma.
當代的 F1 計算已經太多,觀眾其實最希望見到車手放手一搏。
韋斯塔本在第 26 圈入 pit,卻遇上了機械師「失準」用上 3.2 秒,出 pit 時剛好被保達斯(Valtteri Bottas)趕過。但不用怕,“Mad Max” 憑自己的膽識、能力還有新換的輪胎即時了結保達斯。早已有聲音戲言近代 F1 的超車都是在維修站內完成,結果 F1 近年已經買少見少的驚險緊張場面忽然在今場都回歸了。
車隊要即場改變戰術、正面迎擊虛晃招數並出(最緊要觀眾看得明白)
保達斯跑了不足十圈,尾胎已出現 “critical” 的情況,平治在戰術上罕見地處於被動的一方。平治為甚麼沒有從上場「用三個輪衝線」的噩夢獲取經驗,如果車隊不再披露更多資料的話恐會變成無頭公案,總之而又一個奇景誕生了:韋斯塔本第二套車胎跑了 6 個圈後竟然再度入 pit,評論認為保達斯因此被迫跟著入站(但當時保達斯第二套胎都已跑了 19 個圈),結果兩架爭勝的賽車幾乎同一時間換胎。

(Bottas: ) The middle stint was quite short – we boxed and I could see Max came in at the same time, so then I knew it was going to be tricky.
Max33 “tricky” 在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入維修站?
看 live 時無疑覺得紅牛過於淡定,但觀乎往後的發展,想是 Red Bull 已經深知暫時領前的咸美頓(Lewis Hamilton)必需要再入站一次才可以完成賽事。所以之後平治無論怎樣經無線電發出 44 號車輪胎可撐下去的假消息,紅牛都不為所動,韋斯塔本亦沒有急追破壞了自己的節奏,等到 #44 終於露餡入站(始終畫面顯示的輪胎 blistering 不會騙人),韋斯塔本自動取回頭位,一放絕塵。
幾年前大家都在罵韋斯塔本危險駕駛時,我卻已認定他是新時代的象徵。而極具象徵性的 #F170 大賽正好由韋斯塔本勝出,則又多了一重象徵意義。敢斷言這是一場教材級的 F1 比賽,之後還有幾多機會再遇上同樣精彩的比賽就很難說,但用來慶祝 F1 70 週年的話就實在完美得過分。
鈴鹿F1朝聖之旅
在電視屏幕前斷斷續續看了F1賽車30年,一直有個疑問:假如只是某一車手的鐵粉,而他在第一圈還未跑到你面前便已經出局,餘下的時間將要怎樣捱下去?
When did the lights go out
三十年前,買一本汽車雜誌三十元,裡面講F1的就只有數頁,附帶而來的便是那些ABS、風阻系數、四輪碟剎等基礎概念。如今一本全賽車的雜誌逆市而生,頁數少得多,但整本都是寫賽車,大家只擔心這個年頭刊印實體雜誌會否賠盡老本。
Drive to Survive 5:攻陷賭城後能否功成身退?
Drive to Survive系列已進入第5季,亦預告了明年將會推出第6季,那麼過了season 6後又是否將可以功成身退?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