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音樂:經典與經典的碰撞

談到The X-Files,又怎能不提到電視版的opening theme?作曲的Mark Snow創作量不算少,但幾可肯定就只有一首The X-Files能夠留名。這首歌變成跨世代共用的「詭異」代名詞——就像有了它,劇集才可以圓滿地穩佔懸疑劇集的殿堂位置;而歌曲本身,亦因著電視劇超大的傳播範圍與超長的播放時期而神化為牢不可破的經典。
在第5季與第6季之間,已累積極高名氣的The X-Files推出大電影版Fight the Future(FTF),很遺憾電影的OST沒有收錄原版長逾3分鐘的The X-Files,但它裡面有另一首同樣經典的remix版本——經由英國音樂家Mike Oldfield混音的Tubular X(坊間很多時稱之為“The X-Files remix”便算,但須知道歷年來The X-Files出現過很多版本的remixes,而且它們絕大多數在水準之下,所以keyword要靠“Mike Oldfield”)。每次不知是口哨聲還是笛聲響起,你都會以為德國民間故事《花衣魔笛手》(Rattenfänger von Hameln)裡能把老鼠招往威悉河乖乖地淹死或把兒童誘拐至山洞中的那首歌,就是用上了Tubular X的調子。
廿多年來,我對《X 檔案大電影》的感想就是同樣的那一句:「只有片尾曲才有『X 味』」——這首由前Oasis成員Noel Gallagher製作的Teotihuacan,我會毫不猶豫打上10分滿分。長久以來有著如此一層想像:要是走入戲院發現Fight the Future不似預期,你正準備「𠝹凳」之際,影院傳來Teotihuacan的前奏,全黑的熒幕先後打出DAVID DUCHOVNY與GILLIAN ANDERSON的名字,這時的你定必會把刀子收回。(申:我並不是在電影院看 FTF)
多年後才發現,收入OST的原版Teotihuacan長達 7 分鐘。背景聲再混入了火車聲、雨聲、雷聲、風聲,觸發了更多想像。你會回想起兩位主角苦苦追尋本已失去蹤影的黑油列車,又會想起二人在南極的風雪中絕地逃生。再過多年,我終於在網站補購回這張OST,朋友在德國收貨後帶回來,透明包裝膠袋上的貼紙經歷了二十個寒暑後經已抽乾了所有水份與黏性。
故事:穩陣的大綱容不下枝節叢生的大計

電視劇要推出大電影時,總會提及難題在於既要原有擁躉有新得著(解構綿延五季、若隱若現的 conspiracy),又要吸引本來沒有追看電視版、對劇情沒有概念的新觀眾進場,而解決方法不外乎設定成「發生過很多大件事,只是『最後武士(冇事)』」的故事線。Fight the Future也就依著這條方程式去做:
自第3季開始出現的「黑油」(black oil)是外星生命(對地球人而言是病毒)在地球上的存在方式,只是電視劇尚未正式提及過黑油原來是自古以來已在地球存在,並轉為潛伏於地底下,直至最近這批潛藏著的外星病毒意外出土,並在出於Syndicate意料之外的方式散播開來。知情人士在消滅證據的過程中引起投閒置散的莫探員注意。Syndicate長期與外星人合作,原以為只是進行殖民大計,他們亦暗中與俄羅斯競逐開發對抗黑油的疫苗(4X09),以作兩手準備,但今次他們卻發現這種來自遠古的變種黑油並不止於「上人身」,而是會以寄生然後消化宿主的形式繁殖新一代外星人,令一直只研發以基因工程製造外星地球人混種的Syndicate陣腳大亂,加上他們得知Mulder已發現他們在消滅證據,因此打算清除Mulder這一邊的人。Syndicate成員之一Well-Manicured Man(John Neville, CM, OBE, 1925-2011)看不過眼,於是暗中把組織的大計(亦即 “The Future”) 告知Mulder,並提供他們所研發的疫苗。Mulder單人匹馬闖入位於南極洲(!)的合作基地,用疫苗救回經注入病毒的Scully之餘,疫苗同時污染了基地系統,迫使外星人把整個基地(亦即是一隻埋藏在冰層之下的巨型飛碟)駛離。一度開關的X檔案經歷以上一連串事故後終於得到重啟。
X檔案的關閉、重啟,與Well-Manicured Man提前領飯盒,可說是《X檔案》第5、6季之間僅有的斷層(就算Scully本人在飛碟機身滑下來,後來她亦以「當時神志不清」為由拒絕承認親睹UFO)。直至第6季中段Syndicate被反對殖民的外星叛軍清剿,Mulder與Scully才正式重掌X檔案(6X12)。

The plague to end all plagues.
Dr. Alvin Kurtzweil在Fight the Future中提出的假設。

一直以來,我都傾向認為FTF過於大路、欠缺「X 味」,歷險有餘而奇幻不足。公平一點說,《X檔案》電視版部分集數有極其充裕的資源製作,早有說法指這些集數本身已達荷里活電影級數,X迷早已被大場面寵壞;其次電影版無可避免地選擇處理conspiracy那一邊的懸念,兼顧不到MOTW(我心目中)的「真X味」看來也是非戰之罪(可參閱本系列的第 1 篇)。直至被關鍵字「疫症」、「疫苗」充塞的 2020 年來到,才會發現驚天大計並非遙不可及;電影高潮的一段南極大冒險亦很滑稽,總覺得是因為要放上大銀幕,故事才要求莫探員郭探員上山下海、踩入南極洲,集齊一齣荷里活歷險電影要有的元素。想是最近一年才聽聞納粹餘黨把UFO藏在南極洲的傳說、1947年更有美軍執行Operation Highjump到南極洲掃蕩納粹餘黨時與來歷不明UFO大戰的傳聞。至少現在會明白,《X檔案大電影》未必是想說服大家「南極 UFO」真有其事,但它確實是在嘗試滿足飛碟迷、神秘學愛好者的胃口與期望。只不過有訊息不一定等如好看,這一點絕不能含糊。
永不止息的那三個字
對 FTF 的印象直至現在才稍有好轉,對於戲名的感覺則較為強烈。最初只覺得劇名“Fight the Future”「個名好型」,沒有深究它確實帶著甚麼訊息,心裡只是掛著一個問號:“future” 為甚麼要 “fight”?是不是漏了一個總覺得應該要有的 preposition?
來到23年後的今天,我才能首次細味甚麼是“Fight the Future”:當你已明確知道“The Future”就是這副模樣、是你不想要的模樣,你要怎樣做?劇中人告訴你:他們要fight the future。到了第7季,劇組參考被基督教認定的「偽經」再次剖析同一個決定,答案始終如一。(當時《基督的最後誘惑》電影版(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早於十年前公映,而《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則連小說原著也尚未問世)

Fight the Future常見的中文譯名「X檔案:征服未來」,我不敢苟同,另一款叫法「X檔案:挑戰未來」亦不見得好上多少。這裡的fight本就帶著最原始的戰鬥氣息,參考大牛龜字典的例句,就只有「對抗」最為接近。放眼整套Fight the Future,電影只呈現出反撲的開端,就算到了第9季終章The Truth,亦不見得這場鬥爭已分勝負。
本文由始至終都沒有給Fight the Future改以中文名稱作標示,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本文照片如沒另附說明,即出自電影 The X-Files: Fight the Future 影片截圖,有標示 production code 的則屬於電視劇 The X-Files 影片截圖)
(The X-Files: My Personal Reboot (4))
Rm9sbG93ZXJz
當“The X-Files“自身也變成一個符號、地球人比外星人來得更恐怖的時候,一切彷彿都就此凝結,不能再向前走。
The X-Files: My Personal Reboot (4) X檔案的基因變異
《X檔案》既要將科幻、懸疑、驚慄、冒險一網打盡,最好使好用的黏合劑莫過於人情與幽默感,尤其是莫霍斯的那些。
The X-Files: My Personal Reboot (5) 無止境的X檔案重啟
陰謀論就像把一大堆隨機出現的點連成線、砌成心目中想要的模樣,但現在反而會覺得,你儘管不需要完全取信,但你在研究、整理的過程中涉足大量的天文史地知識,總會有所得著。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