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X-Files: My Personal Reboot (4) X檔案的基因變異

Projekt Anderen, Sieben 是笨, The X-Files X檔案, 《X檔案》是一碟貪心的大雜燴,「科幻」只是它的其中一面。(4X19)

《X檔案》開拍第 4、5 季的同時,劇組已在籌備拍 Fight the Future,這兩季並未有因為分心籌拍大電影版而「跌 watt」,更出現我心目中的第一段最高峰。第 5 季本身是計劃的最終章,只是出於商業因素才得意續命,卻因此出現了第 6 季的劇力再度爆發。最終大衛杜楚尼下定決心離開,《X檔案》進入第 7 季亦開始明顯泄氣,陷於捱打狀態。

For me, good science fiction is a way to reflect, to mirror our society. ‘Détourné’, as we say in French. To just talk about where we are as human beings.

《沙丘瀚戰》設計師 Patrice [email protected] Science Focus Issue 369

從 X 檔案的 DNA 抽取到甚麼?

《X 檔案》為我閘住了後來,也隔絕了過去:有不少人可以告訴你,《X 檔案》的 DNA 是源自 1990 年首播、由名導演大衛連治(David Lynch)製作的 Twin Peaks(《迷離劫》/《雙峰》)。引述坊間的評語,僅拍了兩季的 Twin Peaks(不計後來的電影版與 2017 年 reboot)在 1990 年代初期而言是極度破格,但隨之而來的是充滿實驗性所帶來的混亂。唯一可以肯定地說,《X 檔案》那種 FBI 探員深入現場探案的格局公認繼承自 Twin Peaks,而 Twin Peaks 這套主打懸疑、驚慄(應該算不上是 Sci-Fi)的劇集亦間接為《X 檔案》引薦了大衛杜楚尼——他在 Twin Peaks 客串飾演一位緝毒局探員 Denise——是一位昂藏六尺的變性人。

我既沒有接觸戲劇理論,亦沒有深究過影視製作的淵源世系,因此每次都只能 case by case 去判斷某一集是否好看、高質。就我的情況而言,《X 檔案》給我最大的局限就是二百多集的劇情看來已盡攬迷離科幻單元劇(要強調是「單元劇」)所能有的元素,所以後來打開同類新劇看見準備交代男主角有故事我就停了、所以我更不會有心力嘗試進入 Twin Peaks 考古,亦錯過了近年歐美越玩越複雜的科幻劇風潮。來到 Netflix 時代的 Dark(《闇》)盡情大玩暗黑風格,連續劇的設定亦讓故事可以把穿越線盡情交疊,骨頭早硬掉的小弟只能阿 Q 地說——「燒腦」不是「好看」的代名詞,追劇要 take notes 的話也失去享受的意思了(實情是我臉盲)。

X檔案賜給我的一道枷鎖,是看到甚麼都會在腦中搶先彈幕「X 檔案早拍過啦……」,萬料不到這種感覺近年不減反增。(圖下:ViuTV《太平紋身店》畫面截圖)

如果像某些平台般用「看慣美劇」的角度去品評今期流行的 ViuTV 940920 的時間線設定,又未免刻薄了一點,更何況我亦已經「廿年沒有看美劇」。近兩年來的契機反而是令這副硬骨頭重新思考:《X 檔案》與之前之後的科幻影視作品呈現出怎樣的血緣關係?

首先要說,科幻片為《X 檔案》同時帶來了 John Doggett 與 Robert Patrick。

杜莊恩:學懂人間情感的 T-1000

不論戲內戲外,The X-Files 都出現不少與 T-1000 有關的梗。

Terminator 2(《未來戰士續集》/《魔鬼終結者2》)飾演反派液態金屬機械人 T-1000的 Robert Patrick(羅拔柏德烈 / 勞勃派屈克)來到《X 檔案》救亡,注定是吃力不討好。先不提他與第 3、5 季那位 MOTW 催眠大師 Robert Patrick Modell「撞名」,當得知 Robert Patrick 飾演的 John Doggett(杜莊恩 / 多格特)明顯是用來取代 Fox Mulder,更無可避免地惹來 X 迷即時的強烈反彈,劇組本來預計引進這位長年反復飾演 T-1000 的動作演員會帶來額外的 10% 18-34 歲男性觀眾群(Kessenich, 2002 P.144),到頭來亦不知去向。

T-1000 在 Terminator 2 的對白數量拍得上第一集 The Terminator 的 T-800(阿諾舒華辛力加 Arnold Schwarzenegger 飾演);回頭再看《X檔案》專為外星勢力捕殺叛徒兼且惜字如金的賞金獵人(Alien Bounty Hunter,主要由 Brian Thompson 飾演)又發現很有那一代 T-800 的影子。

還好,劇組出動超必「為 skeptic 特設新一份 X-File」(8X11),再配合兒子 Luke、新女角 Monica Reyes(Annabeth Gish)兩條感情線將 Robert Patrick 的剛陽味盡情迸發(換了現在這類極度 masculine 的人物設定應已沒市場),使 John Doggett 的角色終於發揮作用——儘管收視已經江河日下。

Steven Maeda:藥石亂投之中初見真科幻情節

Field Trip 裡面莫探員、郭探員共同墮入一層疊一層的幻象:多年後受 Inception(《潛行凶間》/《全面啟動》)洗禮才能抹掉最初的不解與不屑(事關單計故事背景的話這一集 6X21 與照抄一次 5X04 無異)。

在大衛杜楚尼辭演之前的日子,《X 檔案》也有在劇情中注入不少科幻理論,但未至於決定了故事的結構與走向。就以時間線為例,1999 年首播的 Monday(6X14)裡的 Pam(Carrie Hamilton,1963-2002)就算有能力不斷重返過去試圖改變結局,故事的時間仍只是單一條線(只是萬沒料到 23 年後看 940920 仍會看到「犧牲才是改變時空的唯一條件」);若再往前一點看 1997 年的第 4 季,Synchrony(4X19)就算已嘗試開試大玩量子物理 x 時空穿越 x 祖父悖論,亦仍未跨越得過人類認知對祖父悖論的理解局限(也就是空講時空穿越造成了混亂、成功回到過去並殺死主要人物,卻未有阻止到關鍵元素繼續發展)。在第 9 季(9X04 4-D),觀眾卻看到一個連環殺手能隨時跨越不同的宇宙,John Doggett 則因為意外進入另一平行宇宙而導致那一邊的自己憑空消失——儘管全集隻字不提,現在卻一眼便能認出那就是平行宇宙理論賴以成立的量子力學。還有再早前的 Redrum(8X06),主角每睡一覺,時間便返回再前一天……當你再把這一集的名稱反過來讀,怎能不聯想起 20 年後的《Tenet 天能》?直接參與 Redrum4-D 這兩集劇本創作的仁兄,名叫 Steven Maeda。他的作品後來陸續出現於 CSI: Miami(《鑑證行動組》 / 《CSI犯罪現場:邁阿密》)、Lost(《迷》/《LOST檔案》),現時正參與 One Piece 電視劇版的製作。很難想像,若然 Steven Maeda 不是這麼遲才加入《X 檔案》劇組(第 7 季尾段),我們會不會看到更多「X檔案 x 真科幻 x 莫霍斯」,而非現實中僅有的 5 集。

在 Steven Maeda 筆下的另一集 Audrey Pauley,Agent Doggett 與 Agent Reyes 的感情線得到進一步深化,亦幫助 Monica Reyes 擺脫最初「New Age 狂熱分子」(a.k.a.神婆)的平面印象。(9X11)

形勢比人強,大家盡做

Fox Mulder 與 Morris Fletcher(Michael McKean)對鏡跳舞的一段,據說前後共來了 12 個 takes。儘管出街版仍有瑕疵(如圖所示),但觀看時必已捧腹大笑。(6X04)

The Terminator 用不著跟你解釋來自 2029 年的人和機器怎樣回到 1984,只消在畫面加插幾條閃電便可以把觀眾打發走;約十年後面世的《X 檔案》也不見得已有很大責任要詳盡交代科幻設定背後的原理,《X 檔案》既要將科幻、超自然、懸疑、驚慄、冒險一網打盡(唯一沒有的元素可能就是「推理」,搞不清這點的話定必失望而回),最好使好用的黏合劑莫過於人情與幽默感,尤其是莫霍斯的那些。所以在我來看,每當《X 檔案》某些單元動用較長篇幅營造恐怖氣氛的時候,也同時是劇力直線插水的時候(就算恐怖小說大師 Stephen King 也有為第 5 季寫了一集 Chinga [5X10],感覺也是很無聊的,而且據聞劇本經大量刪改,已難以判決是哪一方出現問題)。這種插水模式幾乎貫穿了全部 9 季,但在莫霍斯缺席的尾兩季,卻偶然會瞥見藥石亂投之下迸發出來的火花,只是來得比較疏,也發現得比較晚。

之所以說是晚,皆因第 8、9 季在香港首播的時候,我是會先上 X-Files 官網查核演員表,看見該集演員名單上有 “David Duchovny” 才願意扭開電視(正如到今次搜集資料才知道 Monica Reyes 當時的香港譯名叫「雷文妮」)。現在則會對劇組有多一分理解和尊敬:在高峰下滑自然不會好過,但亦知道大家都已拿出了無比的專業精神。

(本文照片如沒另附說明,即出自 The X-Files 影片截圖,編號即為所屬集數的 production code)

The X-Files: My Personal Reboot (5)


Rm9sbG93ZXJz

當“The X-Files“自身也變成一個符號、地球人比外星人來得更恐怖的時候,一切彷彿都就此凝結,不能再向前走。

沙士怕有新,但橋唔怕舊

來到2019年,有一位昆蟲學家在學術期刊發表研究文章,發文之餘還煞有介事認定5X22「飾演」虛擬品種Faciphaga Emasculata的昆蟲,就是在現實世界中同樣引發恐慌的western conifer-seed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