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N Films 30 for 30: Once Brothers

(Photo:"30 for 30" Twitter截圖)

真正融入NBA的歐洲白人,Dirk Nowitzki 已是 ver 2.0 完全版,Toni Kukoč 最多也只能算作1.1,1.0 應算在戴域(Vlade Divač)和柏度域(Dražen Petrovič,1964-1993)頭上。

“Once Brothers” follows the growth of the Yugoslavian basketball team into an international powerhouse.

(下文與影片的內容、情節有關)


He (Divač) left me his phone. He said, “If you feel comfortable to call me…” I don’t know what to do…

There’s nothing to talk about it, that you can’t avoid the question about the families back home… so, where do you take the conversation? It was pretty much easier to… avoid it.

準備登陸NBA的古高,與已經退役的古高在影片中進行了一次橫跨18年的對話。

試想像,後三人本來是屬於同一國家隊會是甚麼模樣?事實上,他們曾經是國家隊隊友,以南斯拉夫之名。戴域與柏度域同在1989年越洋加入NBA,在人生路不熟的土地上互相扶持;但戰火無情,國家要分裂了,他們被迫按種族歸邊。就在斷絕來往的日子中,戴域只能在1992年夏天隔著電視機觀看獨立後的克羅地亞在奧運會成為美國夢幻隊之下的王者,再在之後一年隔著電視機得知柏度域遇上交通意外英年早逝的消息,柏度域終年28歲。

100,000 people came to Dražen’s funeral in Zagreb, I wanted to be there, but the war’s still going on, I thought it was best to stay away.

Vlade Divač

戴域二十年後重踏克羅地亞的土地,路上對他投以的奇異目光絕不止於他是一個有名的七呎巨人--他代表南斯拉夫在1990年擊敗蘇聯、奪得世錦賽冠軍時,收起湧入場中的觀眾所持的克羅地亞旗(當時克羅地亞尚未獨立)--本身已經是一件政治事件;而1995年歐洲籃球錦標賽決賽頒獎典禮上,獨立後的克羅地亞竟然在南斯拉夫獲頒冠軍前拉隊離開季軍的頒獎台,政治與體育果然是不能分離。

戴域、柏度域這對好兄弟斷絕往來,二十年後雙方的家人終於可以一笑泯恩仇,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也不再一定處於對立面,但留給柏度域的就只能是放在墓前的一張陳年合照。

這齣紀錄片訪問的是一班NBA外勞,看到的卻是當代巴爾幹半島的悲歌。

Cover of "ESPN Films 30 for 30: Once Brothers"
(photo: amazon.com 網頁截圖)

同類文章:

致「致自由」的《返校》

《返校》不厭其煩地直白道「致自由」,若非遇上香港當下的處境,實在未必有機會在戲院看驚慄片時會聽到背後不只一把的低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