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買一本汽車雜誌港幣三十大元,裡面講F1的就只有數頁,附帶而來的便是那些ABS、風阻系數、四輪碟剎等基礎概念。如今一本全賽車的雜誌逆市而生,頁數少得多,但整本都是寫賽車,大家只擔心這個年頭刊印實體雜誌會否賠盡老本。
時代在變,概念也在變。發表歌曲可能已志不在賣專輯,而是放眼未來真金白銀袋錢的演唱會等的表演機會,同樣地,賣雜誌如視之為知識傳承、建立品牌的過程,大概會開懷一點盡情去做。(以一個自以為有與時並進的讀者而言,這一次假如能夠現場捕獲老闆再請他在雜誌上簽名的話,當然會更好)

「我沒有想過實物會這樣『膠』……」,我跟攤位helper提到剛才拿上手把弄的Alpine F1賽車軚盤——老實說,還未握在手中,第一眼的觀感便已覺得demo成份很濃重,我輕率而出於本能地賣弄自己斷斷續續觀賽三十年的經驗。
我落坑時肯定仍未出世的helper年紀輕輕,已能氣定神閒向我解說:這確是一個示範用的版本。基於保密原因軚盤有些細節在這裡會簡化了,但你看,這些碳纖維的部分是真的,而且整個軚盤的重量已很接近實物。
這是我聽了會覺得收貨的解答。
因為搞手自知內容上只能與大會主題「掹車邊」,再配合展場的「特殊」設計,攤位給丟到掘頭路的盡頭亦只能接受,但放眼整個攤位現場,這個死角分明才是全場最能聚集人流的地方。看著那位拿著Alpine軚盤專注練習換檔動作的helper、現場玩模擬賽車玩得不亦樂乎的訪客……統統都是U30的人物,一項明明已經老化的傳統運動,竟然找到了一片藍海,雖然新一代大概會以為F1只與一般X Games無異,但都總算復活過來,是前人有眼不識潛在商機、是今人長年栽種開出花朵,已很難一概而論。

*當年為香港版《人車誌》寫F1賽後報告的那位仁兄,我已忘了他的筆名,只記得他寫起來生鬼風趣,有時甚至超脫了賽事狀況,我一直懷疑原版”Car and Driver”根本沒有那些內容。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