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公牛 The Last Dance (1):本可避免拖沓,但誰敢下刀?

Phil Jackson "11 Rings", Michael Jordan "The Life", Chicago Bulls, 領導禪, 菲爾積遜, 米高佐敦, 芝加哥公牛, Projekt Anderen 資料重要是一回事,米高佐敦x芝加哥公牛是票房保證又是一回事,總之文不對題則只能見到製作、宣傳貪婪得來但又缺乏方向的一面。想要大雜燴的話我強烈建議改為閱讀Phil Jackson的《領導禪》,著作英文原名更直白:"11 Rings"。(攝於深水埗素年)

要說人家做得不好,首先你要先知道,一套運動紀實影像作品可以拍得有多平庸。

NBA 把達拉斯小牛(後來官方將中文譯名更正為更狗屁不通的「獨行俠」)的 2010-11 神奇賽季拍成了 “Dallas Mavericks: Road to the 2011 NBA Finals” ,影片以隊中半紅不黑的 Jason Terry 作敍事者,串聯起季中的場內場外片段,組合出來的結果就是--悶。可知道當年的 Mavericks 簡單來說,就是奴域斯基(Dirk Nowitzki)盡地一煲大殺四方的神作,除了奴域斯基以外,確是已經甚麼都沒有,看完此片後這種感覺只會更強烈。在沒有星味的綠葉扶持下,影片仍然要以一貫的熱血勵志手法泡製,結果死不斷氣拖長至 90 分鐘才肯完場。要知道 1997-98 的 NBA 官方紀錄片 “Unforgettabulls: The 6th NBA Championship Season of the Chicago Bulls”,也只是60分鐘不夠。

珠玉在前:Unforgettabulls

很早年我已經買下 “NBA Dynasty Series: Chicago Bulls – The 1990s” boxset,裡面有齊公牛六冠的年度總結(六集共收入一張雙面 DVD)、六個冠軍賽季決賽的其中一場全場比賽(六場球賽共收入三張雙面 DVD),是一套很具收藏價值的影碟。以前歲月靜好,閒時總會拿出來溫習一下(多數看後半的 2nd 3-peat,我絕對不屬於 1st 3-peat 那一代),後來不經不覺已長埋床底,今天想拿出來再看,才發現 DVD 1 碟面嚴重變樣,已經不能再播放。

NBA Dynasty Series: Chicago Bulls - The 1990s, 1990年代芝加哥公牛皇朝, Projekt Anderen
發霉了的青春——DVD 1 就是 Unforgettabulls 之所在。

沒錯,在 “The Last Dance” 之前已經有了「最後一舞」:由柏賓跳草裙舞、長期養傷,再到積遜教練續約渺茫作序幕,然後重拾狀態,激戰溜馬(Indiana Pacers)、再挫爵士(Utah Jazz),所有所有,NBA 都早已為 1997-98 的公牛作了完整紀錄。廿二年後ESPN的 “The Last Dance” 到底要怎樣擺脫前作框架、成一家之言,這是我在公映前很關注的地方,但老實說,最終我是失望的。

廿年過後,有更多人願意放開懷抱披露多一些敏感材料(例如洛文與麥當娜大家早已聽慣,這次便有洛文與 Carmen Electra),但也有人等不到二十年先行離去(例如時任公牛隊經理 Jerry Krause)。繞過官方途徑發放更多內幕與披露更多當年的一手片段,是 ESPN “The Last Dance” 的先天優勢,但這種優勢有沒有好好利用?從收視率看,”The Last Dance” 無疑極度成功(「餓波」廿年再加上因疫情被困在家,輕易成為 ESPN 史上最高收視紀錄片),但單從內容剪裁而言,我會稍有保留。

Chicago Bulls‘ documentary "The Last Dance", ESPN芝加哥公牛紀錄片《最後一舞》, 1997 McDonald’s Championship Paris, 1997年巴黎麥當奴盃, Projekt Anderen
“The Last Dance” 裡面的 1997-98 賽季片段散見於 10 集之中,但尚保持到順時序推進,第一集亦見穩紮穩打,下半部就是季前公牛隊遠征巴黎參加麥當奴盃(1997 McDonald’s Championship,昔日的國際籃球交流盛事)的大量幕後從未曝光片段。

未公映已嗅到掛羊頭賣狗肉的味道

我在上一篇已提過,最初一看到 ESPN 的宣傳已心知不妙:卡爾(Steve Kerr)擠進了宣傳圖像之中,就連卡爾自己也尷尬起來。現在的卡爾改以冠軍教練身份仍然活躍於 NBA 球壇,要找他做訪問自然十分方便,而影片有他常在的話相信還起到聯繫新一代球迷的現實功用。結果卡爾在這 10 集中的戲份也不少(勉強逆向解釋了為甚麼他會在宣傳圖片中的五人名額中掙到一席),但連自己家中的往事也塞了進來,為的是說明 Kerr 怎樣繼承了 1st 3-peat 的射手柏臣(John Paxson)?太貪心吧?

不管片段、內容有多珍貴、罕有,始終要與主題做到呼應的才是好的片段。ESPN 夠膽祭出 “The Last Dance” 這個 1997-98 賽季的唯一代名詞,便要對得住這塊金漆招牌。我本來不知道會有這麼多 Steve Kerr,但我猜到會繼續為米高佐敦造神,但但我又不會想得到,結果是幾乎要把佐敦由北卡至公牛二度引退的全段經歷從頭再講一遍。

共 10 集的紀錄片要分拆在五星期內播放,要是給離題的水份注滿了,便要泡一個星期等待下一帖藥,實在不爽。這情況到了第 3、4 集尤為嚴重,看完心中充滿鬱悶(但又不知道下星期終於有古高的專訪)。只是理性上知道,當難得地邀請到 MJ 的世仇湯馬士(Isiah Thomas)現身說法,他不回帶講底特律活塞(Detroit Pistons)Bad Boys 年代的話又有甚麼可以多說呢?不大談初進 NBA 的波神,又怎安插「魔術手」莊遜(Earvin “Magic” Johnson)與「小鳥」布特(Larry Bird)的戲份?

我不忿之下做了一次很不科學的小統計,嘗試將十集的內容按性質分成以下七類:

  1. 1997-98 賽季核心片段(「狹義 The Last Dance」)
  2. 1995-98 賽季片段(「廣義 The Last Dance」)
  3. 1991-93 賽季核心片段(對 1997-98 賽季有影響作用的內容)
  4. 1991-93 賽季其他片段
  5. 年代久遠或看似離題,但對「狹義 The Last Dance」具影響力的內容
  6. 年代久遠而與「廣義 The Last Dance」有關的內容
  7. 對 “The Last Dance” 已無甚關係,比較像出於商業計算而強增、灌水的內容

在我心目中,一套長篇而緊湊的 “The Last Dance” 只容得下#1、#2、#3、#5、#6五類內容,經粗略估算大概只會剩下七集的長度。

換著你是ESPN的話事人,你夠膽為了忠於 “The Last Dance” 的片名而再剪走三集嗎?

佐敦的「近身侍衛」Gus Lett(twitter圖中右邊那位)Lett 在接受療程後重返芝加哥 United Center 觀看公牛對溜馬的東岸決賽第7場,MJ 為他打贏了比賽,賽後還把比賽用過的籃球留給 Lett,這一幕是我認為十集中最珍貴的從未曝光片段之一,而我亦認為具同樣級數的片段不夠多。

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