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斯禾達(1920-2002):非一般的西德足球傳奇

德國聯邦政府在2020年10月1日推出費斯禾達紀念郵票。(Photo: 德國郵政網頁截圖)

費斯禾達(Friedrich “Fritz” Walter)是德國其中一位最偉大的足球員:單計 1954 年世界盃冠軍隊隊身分,已經足以受人景仰。2020 年 10 月 31 日正是這位德國足總的首位榮譽隊長的百歲冥壽。

既偉大又平凡的費斯禾達

費斯禾達曾試過三次退出西德隊。其中一次是 1952 年在巴黎 1:3 輸給法國,報紙寫著:「要尋找費斯禾達的後繼者!」他承認自己永遠不能忘記這則標題。據幼弟兼凱沙羅頓、西德隊友 Ottmar Walter(1924-2013)憶述,費斯禾達一度把自己鎖起八天,但到了星期天他再度現身,就以 10:2 痛宰了Wormatia Worms。Ottmar 很了解哥哥:「每次大賽之前我都要狠狠踢動他。」

如果西德沒有了費斯禾達這位隊長,相信難以贏得 1954 年的世界盃;反過來說,假如費斯禾達沒有贏過世界盃,德國的足球史上又會少了一位傳奇人物。歷史學家 Joachim Fest 說過:「西德有三位奠基者:政治上有阿德諾(Konrad Adenauer,西德建立後首任總理),經濟上有艾哈德(Ludwig Erhard,西德第二任總理,有「西德經濟之父」之稱),精神上則有費斯禾達。」一個神話足以為世世代代的楷模,而對於那些曾看過費斯禾達踢球的人而言則更甚。對當代人來說,能集策劃與入球於一身的球員就最偉大不過了。

話雖如此,費斯禾達一直到了國家隊的謝幕戰(1958 年世界盃四強對東道主瑞典)仍然會有怯場。他在賽前上廁所的時間比平時來得要長,更要在半場期間飲一小杯氣酒平伏緊張的心情。有時候費斯禾達甚至會寧願不落場。例如在 1958 年世界盃其中一場比賽前,費斯禾達到了出發前往球場途中仍在向教練靴爾貝加(Josef “Sepp” Herberger,1897-1977,名言「波係圓嘅」即出自其口)舉薦另一位年輕球員以替代自己。當然靴爾貝加很了解費斯禾達,亦幸好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在這段足球史上的另一時空裡,其實已有不少具說服力的材料證明費斯禾達是如何的偉大,但就只有他本人不相信。

1991 年的德國《時代》曾這樣寫道:「他不會踢得『好』或『一般』,他要麼踢得超好,要麼輸得很爛;只是他一生中的成就太過耀眼,沒有人會看到他失敗的一面。」 據 ARD 記者 Rudi Michel 的回憶錄記載,費斯禾達早在 14 歲已成功俘虜數以千計的凱沙羅頓居民的心,驅使他們不惜在週末提早兩小時來到 “Betze” 球場(Betzenbergstadion),只為觀看費斯禾達有份踢的青年軍頭場。到了 17 歲他在 I 隊登場,首場即射入 4 球,穩佔了「德國紅魔」(Rote Teufel)的正選席位。

首場代表西德即上演帽子戲法

前西德國腳 Karl Hohmann 建議國家隊教頭靴爾貝加要觀察一下費斯禾達。到了他 19 歲的時候,就獲得了第一次加入國家隊訓練的機會。事後他收到一封信件,寫道:「球賽可不是全在地上進行的。」起初費斯禾達沒有再收到「首領」的回音,但這位頭球比較弱的球員最終還是在 1940 年獲徵召到法蘭克福參加對羅馬尼亞的國際賽。結果羅馬尼亞大敗3:9,首次登場的費斯禾達即射入三球。

一顆新星就此誕生,但似乎來得不是時候。原定在 1942 年在德國舉辦的世界盃因戰爭而取消,而這場大戰亦間接令費斯禾達失去了約 50 場的出賽機會,否則最先衝破 100 場大關的德國球員便應該是他,而不是碧根鮑華。費斯禾達在 1958 年退出國家隊前暫且保得住神射手名銜(33 球,截至 2020 年為止位列德國隊史上第 13 名),後來直至施拉(Uwe Seeler)才打破了他的紀錄。

人生最重要一役

彷彿冥冥中真的有足球之神在眷顧著:1945 年 5 月,是足球直接把費斯禾達從蘇聯戰俘營中拯救出來。那時候德國的戰俘會以一卡 100 人為單位,經鐵路移送至西伯利亞。點人數時費斯禾達剛好排在第 101,他與其餘多出來的 34 人需要過夜等候下一次湊夠人數才出車。就在這一晚費斯禾達看見營中的警察在踢球,皮球溜到腳前,他一腳回傳即曝露了自己的身分。警察於是邀請他一起踢球,半場休息時還問起他的名字。其中一位守衛想起他就是 1942 年在布達佩斯對匈牙利射成 5:3 的那位德國球員,結果費斯禾達連同弟弟 Ludwig 都給留了下來。(Ludwig Walter 也是足球員,至於上文提過的 Ottmar Walter 則是三弟)

在看營人的眼中,費斯禾達並不是納粹份子,而只是一位優秀的足球員。直至戰俘營將要解散,他們見費斯禾達的家鄉凱沙羅頓已身處法佔區,於是取巧地把費斯禾達歸類為「法國人」,把他遣送「回鄉」,禾達兄弟因此在 1945 年 10 月已返回凱沙羅頓。費斯禾達一直強調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仗」不是出現在瑞士伯爾尼,而是在現時羅馬尼亞境內、鄰近烏克蘭邊境的 Máramarossziget 戰俘營。

德國在籌辦2006年世界盃時推出了與「伯爾尼奇蹟」有關的電影Das Wunder von Bern”(港譯《愛的十二碼》,2003年出品)。故事由一個家庭開始敍述,帶出西德首次贏得世界盃的曲折歷程。電影主要描寫的球員是在決賽射入反勝一球的拉恩(Helmut Rahn, 1929-2003),費斯禾達的角色在電影中只是間歇出現;但與此同時,主角男孩的父親從戰俘營放還回鄉而又「踢得兩腳」的人物設定,則似與費斯禾達暗合。

假如當晚皮球沒有滾到費斯禾達腳下,凱沙羅頓與西德隊又會發展成怎樣?1954 年,已經 33 歲的費斯禾達仍有機會出席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後來發生的事情已經變得家傳戶曉。此外大家亦從此知道甚麼是「費斯禾達天氣」(Fritz-Walter-Wetter)——像在伯爾尼般不斷下雨。但其實大家一直都誤會了費斯禾達的喜好,他不是要踢球時下著雨,而是需要在下過雨的環境中踢球。費斯禾達在 1957 曾向《踢球者》透露:「絕不可以太熱,我最喜歡的天氣是有雲、配以清爽的微風。草地應該要長得茂盛而帶濕潤,這樣我就可以在軟地上更好地運球和盡情做好組織。(費斯禾達在二戰服役期間患過瘧疾,使他難以在高溫環境下作賽)

視榮譽隊長為終身事業

1954 年世界盃決賽在瑞士伯爾尼舉行,西德奇蹟反勝當時的不敗之師匈牙利,首次贏得世界盃。圖中可見被球員捧起慶祝的隊長費斯禾達(中)與教練靴爾貝加(右)。

就在 1954 年 7 月 4 日當晚,西德足總封費斯禾達為榮譽隊長,以感謝和表揚他帶領西德首次贏得世界盃。但費斯禾達在退出國家隊後仍把榮譽隊長視為己任。

費斯禾達身為西德足球的重要代表人物,經常身處鎂光燈下,頻率已高得超出他自己可接受的程度。不過費斯禾達代表靴爾貝加基金會(Sepp-Herberger-Stiftung)探訪監獄的次數比披上國家隊戰衣的次數還要多,他會到監獄給年輕囚友灌輸改進生活的價值觀,探訪次數高逾 200 次。「當一位囚友因著我對德國足球的貢獻,用在獄中掙回來僅有的幾個馬克買花來送給我,我不禁起了疙瘩。」

不只西德隊,就連凱沙羅頓也得益於費斯禾達的表現。「費斯禾達隊」1951 至 1955 年四度打入西德足球錦標賽(Deutsche Fußballmeisterschaft,即德甲前身)決賽,並在 1951、1953 年兩次奪冠。費斯禾達沒有離開凱沙羅頓本身已夠傳奇,截至 1959 年為止他在 I 隊出賽 384 場,射入 327 球。

自從費斯禾達 1945 年 10 月 28 日回鄉之後,他與凱沙羅頓都迎來了盛世。另一位西德兼凱沙羅頓隊友艾克爾(Horst Eckel)說:「雖然他很有名氣,但他是隊中訓練最落力的。」邀請函由國內以至國外紛至:史浩克04、尼斯、馬德里體育會都在 1953 年給他提供了合約,費斯禾達都把這些文件收藏在家中的保險箱——在以他名命的球場設立博物館前,他的家就已成為了博物館。

為甚麼不走?「我覺得會像個叛徒。我在同伴中成長、在這裡迎來最美妙、最具價值的時光,所以我想留在德國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

繼續發電報給母會加油

1959 年,費斯禾達効力凱沙羅頓 31 個年頭之後終於退下來,那時候凱沙羅頓已經把主場館更名為費斯禾達球場(Fritz-Walter-Stadion)。他既拒絕了靴爾貝加帶他去 1962 年世界盃,也拒絕了對方邀請自己接任國家隊教練。

費斯禾達其實不喜歡大家在討論他是否德國足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他已經在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失去太多:因戰爭、禁賽而錯過了的三屆世界盃、他亦未參加過歐洲國家盃與歐洲球會的盃賽,而足球先生、年度神射手的獎項都是在他退役後才面世的玩意。對此他不單從不抱怨,更經常強調:「我們擁有過美麗的日子。」1948 年他在全凱沙羅頓市的祝福下與 Italia 成婚,而擔任伴郎的正是靴爾貝加;直至 1990 年代,凱沙羅頓每逢迎戰大賽,總部都會收到來自費斯禾達發出的簡短電報:「致各位男士!您們的費斯!」

1973年費斯禾達與冠軍隊成員上電視節目聚舊。到了翌年西德才能在主場贏取第二個世界盃錦標。

儘管仍會有人批評費斯禾達在球場上的表現,但個人方面就真的沒有受過質疑。1970 年他在生日當天接受聯邦大十字勳章(Großes Verdienstkreuz),當天負責致辭的就是後來推動兩德統一的總理高爾(Helmut Kohl)。費斯禾達基金會(Fritz Walter Stiftung)在 1999 年成立,主要工作項目是幫助弱勢青年。在基金會成立當天,由昔日宿敵變成好朋友的「匈牙利球王」普斯卡斯(Puskás Ferenc)、希代古提 (Nándor Hidegkuti)、齊伯爾(Zoltán Czibor)都有赴會;每年的 7 月 22 日,費斯禾達都會邀請 1954 年冠軍隊的全體球員、教練參加聚會,這個習慣維持至靴爾貝加離世為止。在費斯禾達心目中,兄弟情比一切都來得更重要,就算最後一戰早已鳴笛完結,這份兄弟情都會延續下去。

費斯禾達在 2002 年 6 月 17 日辭世,享年 81 歲。當時德國隊正參加日韓世界盃,在隨後一場對美國的八強賽事中,德國隊球員臂纏黑紗上陣,賽前還設有默哀儀式,以紀念這位早已寫入史冊的傳奇球員。(Photo: 比賽直播片段截圖)
德國足總設立了「費斯禾達獎」(Fritz-Walter-Medaillen),表揚每年的優秀年輕球員,夏域斯堅達添姆雲拿哥列斯卡都曾獲得此獎。而2020 年的 U17 金獎得主則是在德甲嶄露頭角、更已經代表德國U21隊比賽過的域斯

參考資料:
[1] DFB-Aktuell (07/10/2020, 13/10/2020), P.66-70
[2] Wikipedia


世上只有一個禾拉

「會在任何場合都盡量滿足大家的簽名或合照要求」--即是當天我在法蘭克福機場走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