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 most of local Hongkongers may not realize, that there was a “westerners-only zone” in the south of Cheung Chau. This area was back up with ordinance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and its boundary was marked with 15 boundary stones (B.S.). After WWII those B.S. were abandoned, though not demolished deliberately, at least no one cared about them. Some went broken or still missing, that only 11 of 15 can be located by 2019.








數年前曾為一個有關香港古蹟的項目蒐集資料,翻閱過一本由市政局(要是你仍知道甚麼是市政局的話)在 1991 年出版的《香港文物志》(Dr. Solomon Matthews Bard 著,招紹瓚譯),裏面有一張長洲地圖吸引了我的注意,皆因它說明了長洲一度樹立了界石,將長洲分成南北兩部(分界的作用我一直記不入腦,原來是要劃出南部給外籍人士)。後來得知有考察團,二話不說便報名參加,因為以我尋找柏架山吊車的經歷可知,沒有專家帶路自己去亂找的話多數只會碰得一鼻子灰。
長洲界石由西南端的西灣延展至中部的東灣。據史料記載政府在 1919 年通過法令(Ordinance 14 of 1919),字面意思是規定在長洲南部居住必需先得到總督同意,並樹立了 15 塊界石(boundary stone, B.S.)以作記認。所以這些長洲界石都刻上了“B.S.No”(界石編號,由 1 至 15)與 “ORDCE No 14 /1919”(相關法令)以資識別。二戰後法例取消,任由界石留在原地自生自滅,現在已找回的只有 11 塊,都收錄在行程之中。最有趣是,考察的路徑竟然有多達九成的地方我未曾到過,走進看似變成廢墟但仍在使用的構築物、路過英、美「外國勢力」在二戰後協助興建的平房村落,不論是建築風格,抑或是遺留下來的路標字款,都呈現出另一種舊日風貌,這與市區的舊是截然不同的氣息。





大隊反方向從大編號倒數回小編號的界石,來到西灣最反高潮的 1 號——位於西園農莊的收費範圍之內。這時領隊終於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原來《香港文物志》那張地圖所標示的界石位置有不少是錯的。
1號界石 | 西園農莊內 |
2號界石 | 山頂道西自助美經援村60號旁 |
3號界石 | 西灣路滿瑜居上方山墳附近叢林 |
4號界石 | 長洲墳場主路路口 |
5號界石 | 長洲墳場4號界石東邊路口轉角位 (曾經拆走而且斷裂,現已修復並於原位重置) |
6號界石 | 長洲墳場往圓桌第三村山徑旁的山坡叢林 |
7號界石 | 信義村內叢林 |
9號界石 | 麒麟閣、雅寧苑豪澤閣之間的山徑 |
11號界石 | 半山路一家民居之內 |
13號界石 | 山頂道怡園對面 |
14號界石 | 長洲醫院內 |




鬼佬.三個邊緣人(節譯)
話說當得知要做一份英文篇章翻譯功課後,我便請教Facebook大神提供原文建議,想不到真的有位舊同學向我誠意推介這本由外國人寫香港的“Gweilo”(《鬼佬》)。最終我在平衡過篇幅、劇情張力和功課字數要求之後,選譯了以下的一些章節。
敗走俄羅斯2018(上)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如果單單一句「不提也罷」便帶過,我是心有不甘的,因為我真金白銀掏了腰包入場觀賽,既是我第一次入場觀看德國隊踢正式賽事,也很自然是我的第一次入場觀看世界盃。
我數到十.就爆炸
最近在午間路過一家食店,店員的招徠語句是:「堂食不用搭檯、外賣減十元。」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