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rst Slam Dunk觀後感

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Slam Dunk;男兒當入樽電影;灌籃高手;井上雄彥;櫻木花道;3DCG動畫; 入場觀看“The First Slam Dunk”獲贈的手幅。

(以下內容會透露電影的部分設定)

據說原來是不少男性首選的「炎之男」三井壽:一段初中MVP的光榮紀錄、一條因誤當邊青留下疤痕,都在電影版給狠心刪走,但又成為電影宣傳海報的元素。

如果說,1990年開始連載的《男兒當入樽》(原名:Slam Dunk,另名《灌籃高手》,漫畫版在以下簡稱《入樽》)的漫畫技藝走前了二十年,那麼在1993年開始公映的「TV版」便可說是悲壯地運用1980年代的動畫技術來承載理應到2010年才能呈現到的動感。

漫畫版《男兒當入樽》的超前之處在於利用精準的分鏡與細膩的筆觸(以中、後期為主),緊緊捕捉籃球比賽的動態,突破了前人一直未能衝破的運動漫畫關口,若要解釋甚麼是「躍然紙上」,《入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TV版則從天堂拉落了地獄:就算是當時,你亦會認為日本的動畫製作水平不該如此,在漫畫媒介上的超然之處,來到TV版卻變成不能說的痛點。未知是不幸還是幸運,TV版在湘北籃球部準備在全國大賽亮相之前便戛然而止,TV版是主筆井上雄彥(Takehiko Inoue)的遺憾,而TV版沒有跟進後來升上神壇的漫畫完結篇山王之戰,亦同樣是廣大《入樽》迷的不解心結。

時至2022年末,電影版The First Slam Dunk(注意:香港版本跟了電影原名,而沒有沿用港版漫畫、TV版的譯名「男兒當入樽」)終於在日本率先公映,進入2023年初,電影亦可以與香港觀眾見面,乘著公眾場所停用疫苗通行證的興致,電影單計「優先場」階段已錄得逾港幣200萬元的票房。

從早期宣傳材料已可以猜想到,電影的大綱將離不開「山王戰為主x回憶為副」的套路,在日本公映後已忍不住在台灣的討論區瀏覽了「爆雷post」,得知電影版的完整劇情,雖然稍感意外,但細想之下卻不難否認這是一連串理性的決定。從原著改編成電影版,「捨不得刪」是不少原創者的心病,井上雄彥畢竟已是老江湖,這一點他很願意去面對之餘,更能預留空間插入早已存在的短篇外傳《耳環》(1998),將《耳環》的主角宮城良田扶正成為The First Slam Dunk的主角和視點。有了這一個定位便可以順勢梳理、決定漫畫版大小情節的去留,而用宮城的個人成長概括其餘四位湘北主將的成長、構成電影版的起承轉合,亦是明智之舉,儘管電影版不再有在看台打瞌睡的森重寬、沒有了持刀逕自闖入籃底向「大猩猩」赤木剛憲表演削蘿蔔片的魚住純,湘北晉軍全國大賽力拼過的海南大軍亦只能用觀眾席上的一堆縮影輕輕帶過,這些向現實妥協的處理手法不難理解。

以上的種種設定,都是在我進場前已經大致知悉。老實說,對於「吊癮」廿多年又不願多花錢買周邊產品的fans而言,就算一早100%劇透都無阻入戲院捧場,但當雙眼焦點正式與電影畫面交接,一大堆問號便湧出來了。

回到初看到trailer的時候,其實我是心裡在滴汗:人物的動作怎會如此生硬?每個人的膚色都像瘀瘀黑黑的?難為有人把畫面放大close up說有多細緻,而我則只看到肌肉的紋理和陰影完全缺席。很遺憾,搬上大銀幕也未見得有把問題圓滿解決。

掩眼法是畫面大部分時間所能呈現的流暢動作,鏡頭close up球員跳投出手一刻每隻手指起落有致,這一定是motion capture(動態捕捉)技術在發揮作用(有人說這是「3D動畫」我聽得一頭霧水,翻查維基才明白原來是指採用3DCG技術製作的2D動畫,尤指湘北對山王的比賽部分),但其餘細節呢?遺憾是很容易會發現到budget都留給了主角宮城,哪管是《入樽》的絕對主角櫻木花道,在他的戲份開始之前的那些跑龍套鏡頭,那些像「入定programme」起落幅度一致的喘氣、籃網周邊的「起格仔」,都令我看得「出了戲」。

最壞的假設是:那只是四、五年前的最佳製作技術,同時井上為拉近漫畫與電影的距離而採用了極為吃力不討好的套路,「洗濕個頭」只能不斷燒時間,加大了成品面世時與技術規格潮流、觀眾期待之間的落差。又或者不用想得那麼深奧:用3DCG技術製作動畫本來就是難搞。翻開特集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它並非平常那種插畫集,更準確的形容是製作動畫的操作手冊、工作日誌,從中獲得更深感受的是過程中所耗費的光陰,與不斷的妥協。

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Slam Dunk;男兒當入樽電影;灌籃高手;井上雄彥;櫻木花道;3DCG動畫;
「漫畫和電影既相似又不同,然後我們就遇到一個棘手的現實問題。現實就是『你畫的畫作永遠不會原樣反映在電影銀幕上』……為了讓別人製作出電影,我必須繼續詳細解釋自己的作品。」~井上雄彥@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 P.81
(留意井上手稿指示與背景的成品佈局兩者的差別)
井上老師會不會是誤中「三顧茅廬」之計?

全靠2014年世界盃決賽克拉瑪教曉我原來三井壽在「斷片」的情況下繼續作賽是有可能的,但這次電影版又令我增添了一個新問號,就是櫻木怎麼有幾下矯健得過了頭像變了古裝武俠。漫畫可以用分鏡、留白,以至分頁等手法——交待或隱藏——時間與節奏,到了電影版不能再含糊帶過,尤其是標榜精準、逼真的動畫電影,每一格、每一秒都是一次挑戰。井上亦承認從3D起圖到成品之間,他需要耗費大量心力加工以拉近與心目中的效果的距離。

而全片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一瞬,是井上給彩子小姐補上一對全白色Nike Air Max Penny 1(雖然這雙來自1995年的神鞋會令《男兒當入樽》的時間線出現神經錯亂),此外更能吸睛的反而是電影剛開場的一段引子,用回了最原始的勾線動畫風格(同樣需要motion capture輔助)安排湘北五子逐人現身、上場,這種《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式的肅殺氣場更能與漫畫版「壞孩子軍團」誓要當underdog搞亂局的氣焰遙相呼應。

上述片段給用作The First Slam Dunk Re:Source的封面毫不意外,否則也不會成功導引我課金。

歲月淘盡少年心,熱血都留給了《入樽》,The First Slam Dunk沒有在我身上再搾出丁點兒的熱血。但如果真的要彌補遺憾、要在兩小時內說好故事、要在歷史的長河裡多找一個錨點、是要選定2022年的話,The First Slam Dunk應已算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