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世界盃決賽:靴斯三個入球都可圈可點

The statue of England’s Bobby Moore erected outside the new Wembley Staduim, London. 波比摩亞, 溫布萊球場, Projekt Anderen. 溫布萊球場於2002年拆卸重建,並於2007年重新啟用。溫布萊在重建後豎立了名宿的銅像,但主角並非在1966年決賽對西德連中三元的射手靴斯,而是他的球會兼國家隊隊友、英格蘭隊長波比摩亞。照片攝於2013年歐聯決賽前,歐聯首次「德國打比」正是在溫布萊球場上演。

1966 年世界盃決賽的「溫布萊入球」(Wembley goal / Wembley-Tor)一直談論至今:加時階段英格蘭前鋒靴斯(Sir Geoff Hurst)擊中西德門框底彈出的射球被判有效,其後在加時完場前靴斯完成帽子戲法,英格蘭以總比數 4:2 擊敗西德,在主場從英女皇手中接過雷米金盃。當大家都只會談論 3:2 的入球時,場邊一位來自黑森州的西德青年則認為靴斯另外兩個入球都有問題,但身處局中的西德球員又是否有同感?

歐洲時間 2020年 7 月 30 日,英格蘭足總在「溫布萊之役」54 週年當天足本上載整場決賽,邀請了靴斯等英格蘭名宿通過視像會議作分享。到了法定時間完結至加時開始前的一節更邀請到已返回美國加州、當年只得 2 歲的德國前鋒奇連士文上鏡。節目主持 Gabby Logan 由 1966 扯到 1996,身為 1996 年歐洲盃冠軍隊成員的「奇哥」亦趁機分享贏得1954 年世界盃冠軍對當時戰後西德所帶來的重要意義,更提及1990 年西德的冠軍教練碧根鮑華,正是有參與過 1966 年決賽的西德隊隊員之一。

在 1960 年代,像 “Gießener Anzeiger” 這種地區報章會派員採訪世界盃賽決賽週,更為決賽撰寫獨家報道,確實是件頭等大事。而這家報館 1966 年世界盃決賽週就出了個 H.韋伯(Helmut Weber)。H.韋伯本來只是一個正在修讀英語與體育的23歲青年,1966 年世界盃舉行的時候根本沒有當職業記者的經驗。H.韋伯對英格蘭既不反感,更熱愛英語、會追隨英倫衣著潮流,還會在學校假期期間溜到倫敦。

「球證執法史上的黑暗一天」

這次H.韋伯借了一部當時屬於新產品的超 8 毫米菲林攝錄機進入了世界盃賽場,他當時拍下的影片現在已經成為了時代的見證。那時候大會的保安並不嚴格,有時他更可以走到場邊拍片,例如西德的八強與四強比賽中,H.韋伯就與其他官方攝影師一樣坐在球門之後:施拉(Uwe Seeler)在禁區被烏拉圭對手粗暴侵犯,幾乎就撞到了 H. 韋伯的鏡頭;但他的人生更高峰出現在之後對蘇聯的四強比賽:傳奇門神耶辛(Lev Yashin,1929-1990)向守在自己後面的 H.韋伯問好。

H.韋伯最終還帶同了攝錄機、鋼筆與拍紙簿出席1966年7月30日舉行的決賽。六天之後,”Gießener Anzeiger” 就刊登一篇有關決賽的報道《英格蘭最偉大?》。對於英格蘭所入的第三球,H.韋伯自然是「除了失望還是失望」,但他還是仔細分析了英格蘭最初與最後的兩個入球。

「英國電視台的鏡頭只會對著小禁區,不幸地沒有拍攝到球證做過些甚麼,但身處場內的人自然會知這兩球出現時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在 1:1 出現之前,西德奧華利夫(Wolfgang Overath)犯規被罰自由球,瑞士籍主球證甸斯(Gottfried Dienst,1919-1998)趨前要跟奧華利夫說話。此舉不單阻礙了奧華利夫回防,還分散了西德防線的注意力,他們都擔心奧華利夫將要領黃牌。英格蘭隊長波比摩亞(Bobby Moore,1941-1993)即時把握了球證的送禮,將罰球開給了靴斯處於越位位置的靴斯把來球頂入了西德大門。

第四球則正好為這球證執法的黑暗一天作總結:在入球出現前十秒左右,甸斯起先不明所以地凝望著手錶,又揚手示意球賽要繼續下去,但部分場內觀眾以為球場已經完結,約 15 至 20 個球迷突破警察組成的人鏈,由邊線衝進了球場。到靴斯射門時,球迷已經衝到禁區外的位置。」H.韋伯認為球證應該要暫停球賽,尤其是衝入球場的球迷正逼近射門的一方。

英格蘭入的第一球固然勝在夠快,由吹罰至入球僅用了 9 秒。快開罰球本來無可厚非,但西德球員會預期近門有罰球的時候,球證至少要看著罰球開出,結果甸斯沒有這樣做。甸斯背著開罰球的波比摩亞、走上前跟西德的防守球員理論,所以會見到西德守門員鐵高夫斯基(Hans Tilkowski,1935-2020)呆立當場,西德後防球員亦沒有多少反應,相比之下電視機前的觀眾至少會來得更激動。

奧華利夫:竟有此事?

Detlef Esslinger:何解在場沒有人投訴 4:2 的一球?(Photo:《南德意志報》網頁截圖)

完場有球迷衝入球場,是否真的導致出現 4:2 的賽果?《南德意志報》一位並非負責體育版的作者 Detlef Esslinger 多年前偶然在祖父老家起出了一張拍下靴斯接應來球殺入禁區一刻的照片,照片上方可見最少有 3 人已衝入了場內。本來已是傳媒人的 Detlef Esslinger 順利聯絡上五個當事人:霍特格斯、奧華利夫、鐵高夫斯基、韋伯(Wolfgang Weber),還有電台記者 Heribert Faßbender,向他們質問:為何當時沒有人投訴?

被訪的五人之中,除守門員鐵高夫斯基之外,竟然有四位一直都不知道場內出現過不速之客,就連在球迷身邊跑過的奧華利夫亦不知情:「不是吧!」這是他第一次得知有此事。

混亂過後仍是提出過質疑

H.韋伯可能是當時唯一一個會大肆追平 1:1 那一個入球的「記者」。同行全都集中報道 3:2 的一球,4:2 亦只是偶爾會有人批評一下。Lingen 出版社後來出了一本書,引述當時西德右閘霍特格斯(Horst-Dieter Höttges)的看法:「奧華利夫的犯規實在不必要,波比摩亞開出的自由球吊入禁區,懷疑處於越位位置的靴斯伏兵城下。」儘管球員都很困惑,但總算怯生生地提出了越位的疑問。

不過另一本由 Bertelsmann 與 SID 合作出版的著作中卻出現了羅生門。這本書寫著:奧華利夫承認自己侵犯了「卜比查爾頓」(Bobby Charlton)、「卜比查爾頓」繼而開出罰球,門前五米的靴斯頂入追成 1:1。事實上多年來一直有出版物誤傳開出罰球的英格蘭球員是卜比查爾頓而非波比摩亞,就算是已故的鐵高夫斯基在 2006 年出版的自傳也寫錯了。其中一個原因固然是體育新聞界抄襲成風,二來當時的那些作者根本不會相信擔任中堅的波比摩亞竟會推了上前參與攻勢。

最接近真相的版本應該出自德英混血兒記者 Harvey T. Rowe 出版的攝影集《世紀入球》:

甸斯吹罰自由球,當他還在跟奧華利夫理論的時候,德國球員都以為球賽處於暫停狀態,但波比摩亞不加助跑就開出了罰球,靴斯——是越位嗎?——迎頂攻門,鐵高夫斯基來不及反應,1:1 了。記者席中議論紛紛:甸斯還在跟奧華利夫討論,球賽應該繼續進行嗎?靴斯又是不是站在越位位置呢?(Image: eBay 網頁截圖)

BBC 的鏡頭追不上快開的罰球

靴斯在自傳 “1966 and All That” 稱這一球源自「典型韋斯咸(West Ham)式的機會主義」,在球會時已經與波比摩亞等隊友習慣了這套戰術。波比摩亞無疑十分聰明,他利用了球證甸斯與奧華利夫討論的空檔,還僅踏了一步就開出罰球,遺憾是英國國播公司(BBC)的鏡頭跟得太慢,未能用作證明鏡頭之外的靴斯有否越位。

就在場邊的 H.韋伯自然有跟著拍攝,但很可惜他當時站在英格蘭龍門的後方,從遠處拍出的影片已很模糊,開出罰球時鏡頭亦跟著晃動,焦點打在了龍門上方,不過他維持自己的看法:靴斯三個入球都不成立。

Helmut Weber 回國後繼續投身拍片工作,主要是協助母校的學生拍攝紀錄片,亦見證著拍片的格式由超 8 毫米菲林轉到 VHS、再進入數碼化年代。照片摘自當年特約 Helmut Weber 採訪世界盃的 “Gießener Anzeiger”:2016年 “Gießener Anzeiger” 刊登 Helmut Weber 的專題報道,當時 Helmut Weber(圖下穿黃黑球衣者?)已經是 73 歲。(Photo:《南德意志報》網頁截圖)

參考資料:
[1] 11 Freunde (30/07/2020)
[2] Süddeutsche Zeitung (21/06/2016)


同類文章:

世上只有一個禾拉

「會在任何場合都盡量滿足大家的簽名或合照要求」--即是當天我在法蘭克福機場走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