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失眠的晚上,手機播放的是以李克勤粵語歌曲為主的普通話電台節目。我不禁想起:數十年後這會否成為內地研究粵語的參考材料?
他給粵語流行曲最後一個盛世鎮壓着,現在四大天王都做了歌神做了老板,他仍然要靠本業繼續打拚下去。結果廿多年前的一首《紅日》(1992)拉了紅線,讓他北上之餘,也讓內地朋友願意多了解他,願意繼續聽粵語流行曲。(至於那些微博甚麼的,我只能說他一直只是在付min pay,亦希望那些以後都不會是大家的談資,雖然很難)
當「譯介」的一個好處,便是沒有多少人知道你翻譯、整理出來的有幾多是正有幾多是誤,一切靠自己把關。正如我另一邊廂編譯的德國足球消息和評論,兩個月來只有一次給人發現譯錯了句子。今晚收聽的其中一個內地節目又是一例,主持剛開始介紹李克勤便提及《月半小夜曲》,沒錯她注意到《月》第一次出現在1987年的《命運符號》,但當其時及之後的故事她便似乎不太知曉——我稱之為「首席滄海遺珠」的《月半小夜曲》在《命運符號》中只是side track,到了1989年的“Purple Dream”不知何解翻了出來重錄一次再推,才獲得了今天的名聲——而我聽了三數句,便確知主持選播的版本只是1989年爆紅的「重新灌唱版本」而不是1987年原版了(雖然編曲聽上來是完全一樣,但原版的唱腔仍然帶點拘謹造作,要分辨不難)。所以當節目末段她將1988年的《大會堂演奏廳》當成是2005年《李克勤演奏廳》的點題曲目時,我也不再感到詫異。
另一個電台節目則很用心,專攻李克勤自己填詞的作品,還分成了上、下集推出。(這位主持自認每次來港都會買文化研究之類的書籍,想必是讀了某學者的著作了)意思不到是,到了今時今日仍然有人可以給我帶來一顆小炸彈,原來李克勤曾給草蜢填過詞!草蜢不是我杯茶,而這首《夜語》(1992)驟聽之下都覺得是敷衍了事之作。再將《夜語》與節目早段選播的周慧敏《最愛》(1993)相比,我開始懷疑李克勤是否曾否把工作外發,但如果是真的話,哪一個才是他本人呢?(在此之前我所聽過最中規中舉之作,是1986年首張EP中的《理想的開始》,而《夜語》則完全突破了我這條底線)
一直以來有關李克勤的填詞研究基調都是「中文水準本身平平,但勝在語言簡樸直接得來,又常用疊字加強氣氛渲染」。我記得李克勤曾提過自己只是拿着《粵音韻彙》找同韻的字填空格(發文三個月後無意中找回了證據,見下圖),他多數的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水平絕對要比這層次為高。疊字方面,李君早已不好此道了,再拿來作研究切入點已見落伍,但明白他現在已經減產,當中自己填詞的作品比例下跌得更加厲害,想再得出甚麼新結論更見困難。他對上一首作品是甚麼?對不起我真的答不出。

這邊廂主持人在節目的下集專攻李克勤自己填詞的怪雞作品(猜想是受了某學者的啟發),又進入了那個久違的世界,那個大多數香港人都沒有接觸過的世界。主持最後選播了一首她認為平平無奇的《寂寞夜晚》(1994)作結,但她竟然沒有留意到,這首歌的副歌接連五句運用了頂真……
相關文章:
一人在家中感到侷促:李克勤筆下的九十年代
「呢位先生幾多位?」家下多過4位要分檯坐添呀。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