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虛擬,融入實景

5G, virtual reality, NHK Spectators with 5G-capable tablets could view the action from various angles using images captured by 30 cameras. Some put on virtual reality headsets for a more immersive experience. (Photo: NHK節目截圖)

香港電台廣播劇《中國寓言》最近上載了一集《嶗山道士》:

  [……]一夕歸,見二人與師共酌,日已暮,尚無燈燭。師乃剪紙如鏡,粘壁間。俄頃,月明輝室,光鑒毫芒。諸門人環聽奔走。一客曰:「良宵勝樂,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壺酒,分賚諸徒,且囑盡醉。王自思: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道各覓盎盂,競飲先釂,惟恐樽盡;而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何不呼嫦娥來?」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于廣寒乎!」其聲清越,烈如簫管。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几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漸入月中。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移時,月漸暗;門人然燭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几上餚核尚故。壁上月,紙圓如鏡而已。道士問眾:「飲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寢,勿悞樵蘇。」眾諾而退。王竊欣慕,歸念遂息。[……]

《聊齋誌異.嶗山道士》(節錄)

貼紙打開一個月亮,再有嫦娥跳出來,不就是AR嗎?道士能與二客奔月共飲,想必也是採用VR技術了。

聞說「清明上河圖」展覽載譽歸來,還升級至3.0:甚麼高清投影、球幕影院……但現時大家日漸失去的,便正是從凝固的1.0放在腦中再投射出動態的聯想能力。

曾經和朋友討論:換着是戰鬥機,一般人窮一生之力都未必能掙到鑽進駕駛艙的機會,虛擬技術便大派用場;但現實是,有時相距數十分鐘車程的博物館也依賴起虛擬技術來,你可以一口氣道出它們的十萬個優勢和好處,我只是想指出一些觀察所得:虛擬實境、擴充實境的資源越是唾手可得,久而久之大眾便會減低尋找、觀賞實物的意欲,總的來說,兩者並非互補,而是處於競爭關係。

你小時候從書本見過某某名山大川的圖像,心甚嚮往,無形中驅動了你將來前往「朝聖」。先別說「朝聖」的準備過程和途中的所見所聞,那種真切的感受,很需要本尊把自己融入現場環境中──乾脆稱之為「跳進去」──才能獲得最真切的訊息。不論最終是喜歡,抑或不喜歡,發現到甚麼、遺漏了甚麼,都是屬於自己的第一身經驗。換成了投影屏幕,它要你注意甚麼,你便要注意甚麼,你忽略了嗎?它自會發光發熱提醒你去「發掘」。

最新鮮的一則笑料是:(付費?片中人我認為只是受薪做戲)走進了籃球賽場,卻要戴上5G規格的虛擬實境眼罩,聲稱是要「更容易感受比賽氣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