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的日子總要加配一些噩耗:美國時間 2020 年 1 月 26 日(亦即是另一位 1990 年代傳奇 + 現役球員 Vince Carter 的 43 歲生日),高比拜仁(Kobe Bryant)連同次女及另外 7 位乘客在加州一宗直升機意外中喪生。高比拜仁終年 41 歲,可以說自 3 歲接觸籃球起計,Kobe 一生都在打籃球。
在高比拜仁開始改以「黑曼巴」(Black Mamba)之名橫行 NBA,也就是我開始與 NBA 疏遠之時。昔日全部同學都在追看芝加哥公牛爭逐第二次三連霸,高比拜仁跳過大學階段,直接以高中生身分參加 NBA 選秀,還神奇地,首季便擔任 Adidas 反攻籃球界的代言人。但 Adidas 的設計師精於開玩笑,當 Nike / Jordan Brand 的設計師把法拉利的元素滲入 Air Jordan XIV 時,Adidas 卻是把兩部 Audi 活生生套在 Kobe 腳上。直至高比轉投 Nike,我又剛好選購了他有穿過的 Air Zoom Huarache 2K5(我買了全白版),才與高比出現僅有的交疊。

Kobe 在初出道時有意無意間都在模仿米高佐敦,而且異常獨食,與我同一輩的朋友不論有沒有落場打籃球,都對他沒有多大好感。我們朋友間乾脆以諧音再配上反語稱呼他作「低 B-Bryant」。今時今日,我們普遍的結論會是:「係好獨,但真係一個傳奇」。
第一次對 Kobe 改觀,大概與我的中學師弟有關。我們倆在學校球場上不打不相識,他年紀稍輕,與高比差不多「同年出道」,所以一舉手一投足都深受高比影響,根本就是在模仿高比(但他又確實可以在姿勢上與效能上都同時做到「高比上身」)。在下課後打球「身體碰撞」得多,難免有時言語衝突。誰不知再過一年份屬同社的我們要一起打社際籃球比賽,我這種未攀上過高峰便成為老油條的任務很簡單,把籃板球摘下來交給「高比」就可以了,結果託「高比」的福我們真的贏得了社際冠軍,為我的中學擦邊球生涯寫上完美句號。後來我們下課離校時還會談天說地,關心對方去向。
真正要向 Kobe 脫帽致敬的,可能是後來一條拍攝他拆線的影片。影片現時已找不回,只記得片中的 Kobe 正在接受醫生拆線——有親身體驗過拆線的大概知道那時一種甚麼的感覺,對我來說,那是癢癢的,但在高比身上的線,是位於最敏感而脆弱的阿斯里肌腱(網上有不少關於高比這次開刀的實況報道,很多相關 search results 都很噁心,請自行判斷是否要查),每從腳跟後拉出一條線,我的心就顫動了一下。
曾先後指導米高佐敦和高比拜仁的「禪師」菲爾.積遜(Phil Jackson)在 2013 年出版了回憶錄《領導禪》(Eleven Rings: The Soul of Success),書裡面的高比拜仁和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就像兩個不會長大、只會在爭玩具的小孩子,很難想像一對已經贏過 NBA 總冠軍的組合仍是以這種模樣幹活。但隨著年月過去,會見到高比極之珍重一個個快要離去的老對手--就算是裝裝樣子,也讓人心生敬意。
高比拜仁在退役前最後一次迎戰達拉斯獨行俠只能當觀眾,奴域斯基射入奠勝一球後卻最先得到高比的致意,三年後効力達拉斯 21 季之久的奴域斯基亦宣告引退。
但連戲劇大師也想不到的劇情:高比拜仁見證勒邦占士(LeBron James)在家鄉費城超越自己進佔歷代得分榜第三名,翌日兩父女登上私人直升機,就此道別短暫的一生。
今天可以做的記念活動,就是穿上源自 1990 年代的 Air Pippen I Retro,這雙球鞋買回來後只做過兩趟孤獨的投籃練習。
p.s. 曾見網上有人說未到 2020 年都不可以先死,因為 ESPN 為公牛皇朝最後一擊特製的紀錄片 “The Last Dance” 將於 6 月上映。那麼大家都要撐下去,那裡就是我們的青春。
ESPN Films 30 for 30: Once Brothers
這齣紀錄片訪問的是一班NBA外勞,看到的卻是當代巴爾幹半島的悲歌。
芝加哥公牛 The Last Dance (3):古高這一位隱形舞者
單論在 “The Last Dance” 的出場時間的話,古高的戲份算得上恰如其分,但是選材方面就還是算了吧。
芝加哥公牛 The Last Dance (0) :希望獲得答案的5個看點
芝加哥公牛紀錄片“The Last Dance”在香港的播映安排一波三折,希望可以順利看完10集。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