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抒發觀後感為主,已盡力做到零劇透)
從不會特意找那些為恐怖而恐怖的「恐怖片」來看,但《返校》電影版開宗明義以台灣戒嚴時期為主題,基於現實總比想像來得更荒謬的假設,值得一試。
《返校》不厭其煩地直白道「致自由」,若非遇上香港當下的處境,實在未必有機會在戲院看驚慄片時會聽到背後不只一把的低泣聲。
在看電影前我沒有見過原著電腦遊戲的介面,觀影時想法是:雖然遊戲為電影留下了一隻彆扭的「剿匪怪獸」,但似乎亦留下了一筆重要的資產--玩家各自登入。後來看回《返校》遊戲的單機 2D 示範影片,似乎後者是我想多了,但至少我因着這個誤會而傾向認為,整個故事並非完全由男主角魏仲廷進入意識迷糊狀態後所主導,而是女主角方芮欣亦同時進入了幻境。兩個人的幻境有幾多是真,幾多是假,我在觀看時自不能逐一釐清,但兩個幻境在電影中確實是聯繫上了。而無論那些幻像有幾多是交代了真相,有幾多是比喻,總之他們成功與現實交織起來,帶領主角與觀眾沿着零星的線索通往結局。
自問甚少看驚慄電影,相信《返校》運用過的敍事技巧並非新事,但看畢《返校》,會驚訝於台灣已經有人可以拍出如此純熟的作品,而且是拿着政府的資助拍出政府的黑歷史(好一個政黨輪替)。這一段歷史中的為虎作倀者是為利益、是出於慣性、還是籠罩全球的集體恐懼?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普通人也可以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個人原因,而為恐怖的國家機器加油添氣,成為了共犯。曾說過香港《十年》的十年預言能力不算很強,因為有不少事已正在發生,或陸續發生,那麼,香港還有機會拍出《返校》這般的電影嗎?
至少有一個卑微的願望,是希望觀眾的眼淚不會白流。
《返校》最終要傳遞的精神就是,真的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一切,是怎麼來的。因為這一切並不是真的這麼垂(唾)手可得,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自由與生活,其實是經過非常長久的痛苦與掙扎,以及很多人的犧牲所換來的,這絕對是不能忘記的事情。
徐漢強--2019年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得主(《返校》),摘自ELLE文章。
p.s. 看電影時覺得女主角像馬英九,後來見網上評論都說遊戲原版中的白教官才長得像馬英九。
寧願的錯過:愛在三部曲 25 週年珍愛典藏版
「首創男譯者翻譯傑西,女譯者翻譯席琳」——有人告訴過出版社嗎?「愛在系列」Céline的對白有很多出自Ethan Hawke手筆,而Jesse的大量對白其實又是Julie Delpy的創作。
量子糾纏.塵沙惑
港、台合拍劇《第三佈局.塵沙惑》不打開猶好,一開始看就停不了,一連5晚,每晚3集,全套15集就此KO。
台北的奇蹟——西德不見經傳的女足世界冠軍
這一段往事不會載入西德女足史冊上,而整個錦標賽對於仍在解嚴時期的台灣亦饒富深意。